信陵君临行前,高曾祖父又说:“将在外,君命有所不受。纵有虎符,晋鄙未必听命。可携带朱亥同行,他身为大力士,若晋鄙抗拒交权,便可助您除之。”
此计奏效,高曾祖父名为侯逸。由此,“窃符救赵”成为一段流传千古的典故。
那一年,公元前257年,正值秦昭襄王五十年,攻赵主将是王龁(hé),曾是长平之战时白起的副将。
这一年,白起于杜邮被赐死;
这一年,萧何诞生;
这一年,吕不韦耗费六百金收买守卫,带着“奇货可居”的理念回归秦国;
这一年,异人改称子楚,继立为秦太子,后来谥号秦庄襄王。
然而,胤离今天设宴款待侯澜,并非因为其家世高贵,而是源于侯逸晚年的一项壮举,使胤离深受感动。
当年信陵君领兵出发之际,侯逸道:“吾年已暮,无法随您奔赴战场,但仍会为您祈福。在您抵达晋鄙营垒之时,我定面朝北方(即邺城所在方位),以死相报!”
没多久,侯逸果然如言,毅然面向北刎颈自尽,以此诀别信陵君。
“北乡自刭,以送公子。”这简短的几字带给胤离最深刻的启迪:坚持正义往往需付出惨重代价,即便所为之事合情合理。
对信陵君而言,急困中救助他人是最高原则。因此,他决意窃符救赵之时,早已抱定赴死决心,预备承担背叛国家的罪责!
而在侯逸的准则排序里,首位乃“士为知己者死”!
为此,甚至不惜舍弃生命和名誉!
孟子曾言:人有所愿超越生命,有所忌甚于死亡,为义忘生便是如此。
何以春秋名士流芳万古?
只因为他们皆将正义置于生命之上!
更重要的是,他们深知扞卫真理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!
当这份代价无可避免时,他们能果断下决定!
向北割喉诀别公子,何尝不是一种极大的决心?这是对自己人生的决绝断绝,又是对更高理想毫不妥协
按照李明对这个阶段的理解,古代解衣推食的举动是一种值得传颂给后代的荣耀。即便在现代社会倡导人人平等,当人们与偶像合影或握手时,仍会兴奋不已……
不久后,赐宴结束。
李明问道:“爱卿是否熟悉律法?”
王强离席起身,在大殿中央拱手施礼回答道:“末将受业于韩非子,粗懂一些。”
“嗯?”李明略感惊讶,感觉这次交谈收获颇丰。
然而在李明所掌握的数据中,并无提到王强师从韩非的事实。如果他真师从韩非,诸多疑问便迎刃而解。毕竟历史上某位统治者有一特性,他反感谁就会尽力将那人抹去历史记载。由于他本人的失误让韩非这位法家巨匠死于监狱之中。因此,许多与韩非相关的事迹也消失在正史里,对此李明暗自感慨不已。
随后李明兴致勃勃地向侍立一旁的人吩咐一声:“安排座位。”
片刻之间,在距离李明约十步远的地方安放好座位。王强再次行礼,然后坐到了位置上。
“不知陛下欲问何种律法?”
稍事休息后,李明端正衣冠问道:\"法律还分不同类别吗?可否详细介绍?\"
尽管这段时间李明研读过《韩非子》与《商君书》等法家着作,了解其学派主要划分为法、术、势三派。但由于事务繁忙,无法详细梳理每部分的内容及区分。
王强拱手回应并略作思考答道:\"吾师曾经说过,法家分为法、术、势三大派别,其根源可以追溯到魏国李悝改革时期。\"之后王强进一步阐述各派要义,并提及法家之弊。
此时正值勤政殿外热闹非凡——一场瑞雪的到来打断谈话。
内侍们纷纷呼叫:“下瑞雪啦!”
一名宫人提醒道:“快去禀告圣上,天降祥瑞!”
李明轻轻敲击身边的铜罄示意已知晓,不需打扰。
看着飘落的第一场雪,李明心中明白气候变化的重要性,深知时间紧迫。
作为一名来自异世的灵魂,李青明白,不管是在哪个时空,有些先辈未竟的事业,后人永远没有弥补的机会;而一些先祖遗留下来的难题若是没能解决,后代往往将为此付出血的代价。
所谓的目光若不能涵盖千秋万代,则不足以筹谋一时一事,这说的就是这个道理。
始皇帝推行了文字统一会同车辆轨距。既然如此,在自己的努力下,争取完成一小步目标也是好的。
搜读小说